全血黏度(高切)男性:3.84~5.30;女性:3.39~4.41。
全血黏度(中切)男性:4.94~6.99;女性:4.16~5.62。
全血黏度(低切)男性:8.80~16.05;女性:6.56~11.99。
影响因素1.采血方式对试验结果有影响。应尽可能减少压脉带的压迫时间。
2.人体24h内的血黏度呈规律性变化,峰值出现时间一般为11:00及20:00,所以一般宜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试验。
3.应使用固体抗凝剂对标本进行抗凝,以避免标本稀释,一般采用肝素或EDTA-2Na。
4.标本应于采集后尽快检测,一般应于4h内完成测定,放置过久会导致结果升高。
5.纤维蛋白原增多时,特别是其活性增强时,能直接提高血浆黏度,而血浆黏度增高又直接影响到全血黏度。另外,纤维蛋白原的高分子链状结构可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聚集,从而也使血黏度升高,这些作用都在低切变范围内较明显。
6.红细胞比容与全血黏度呈正相关。
7.温度与全血黏度呈负相关,试验温度一般为37℃。
临床解读1.增高
血液黏度增高可提示机体的病理状态,即高黏滞血症或高黏滞综合征,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全血黏度增高常见原因:
(1)红细胞数量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黏度的增高。
(2)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黏度增高,进而使全血黏度增高。
(3)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此类型血液黏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死、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死、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死、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4)其他疾病:如雷诺征、高脂血症、肿瘤等。
2.降低
从引起血液黏度降低的原因来看,主要与血细胞比容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血黏度两大类。
(1)病理性低血黏度:主要是几种出血性疾病引起,如出血性脑卒中、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黏度降低与红细胞比容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称为出血性低血黏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低血黏度,但这类血液黏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称为非出血性低血黏症。
(2)生理性低血黏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黏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的血液黏度低下均属于此类。
推荐视频
来源: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编辑:弋水
校对:Miley
责编:木霖森
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