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治百病调气为要,通调全身气机的5个腧穴
TUhjnbcbe - 2021/2/1 5:41:00
导读

中医的气,变化莫测,气有升降浮沉,失常则气滞气陷气虚不固摄,百病由生,本文作者引经据典,讲述治百病调气为要,提纲挈领,指导临床,值得学习。

《素问?举痛论》曰: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张介宾注:

“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为何“治百病调气为要”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

“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

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说: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景岳全书》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

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

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调“气”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根据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可知,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素问?调经论》说: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隧,所以调“气”时亦应宣通府气,开窍道,给邪以出路。总之,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更多精彩好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百病调气为要,通调全身气机的5个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