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鱼类肝胆综合症病因分析与防治既要鱼儿好,
TUhjnbcbe - 2023/3/15 20:26:00

鱼的肝脏同人的肝脏一样,它是鱼虾等水产动物重要的代谢器官和解*器官,并具有造血功能。若鱼的肝脏有损伤或病变会引起鱼类营养代谢失调、免疫系统紊乱及抗病力下降。肝脏问题可发生在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养殖阶段。最近几年出现了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也就是鱼类肝胆综合症,导致当前养殖鱼虾等水生动物肝病的发生极其普遍,以草鱼发病为主。

鱼类肝胆疾病

当鱼类肝脏脂肪发生病变以后,鱼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从而影响其生长,导致鱼体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易患暴发性出血病、烂鳃、肠炎等,同时还会降低鱼虾等水生动物的抗应激能力;使鱼类的营养代谢失调,造成料肉比增大;同时会造成鱼类的免疫系统紊乱,鱼类的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鱼病。

同时,鱼类的酶主要是由其肝脏生成并输出的,血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是构成肝脏的物质,鱼类一旦形成肝病,将造成其血管容易破裂,血液难以凝固,一旦受到应激性刺激(如拉网、运输、水温突变、水质不良等)将发生应激性出血综合症,甚至大量死亡。

病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营养性因素占主要因素,特别是饲料营养水平过高,以及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物质等因素。学术理论上还把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滥用药物、维生素缺乏列为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

鱼类肝胆疾病主因:营养性因素 饲料营养水平过高时容易引发鱼类肝病,主要是指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过高,比如草鱼需要的蛋白质含量28%左右为宜,如果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35%的饲料就容易发生鱼类肝胆综合症。

另外,鱼饲料中含有有*有害物质,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鱼饲料氧化酸败的脂肪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具有很大的*性,对鱼肝脏的损伤很大,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草鱼摄食氧化酸败的脂肪后肝脏、胆囊肿大,鱼死亡率增高。发霉、受潮的饲料会产生*曲霉*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引起肝病。

发病症状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为4%-5%左右,发生脂肪变性后肝脏的脂肪含量将超过5%,甚至达到30%-40%。病鱼发病初期,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死亡率不高。随着病情发展,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躺于水中,反应呆滞,呼吸困难,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发白,或呈斑块状*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

流行规律
  鱼类肝胆类疾病,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目前鱼苗苗种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鲫、草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鳗鲡等特种水产鱼类。

(1)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期为7-10月份,以盛夏酷暑发病最严重,也就是鱼类大吃料的时节;水温在25℃以上多发生。
  (2)各种养殖鱼均可发生,但以草鱼、鲤鱼最为突出,从苗种到成鱼阶段都能发生,但一般成鱼发病率高。
  (3)鱼类肝胆类疾病,多见于投喂高蛋白质和高能量饲料的养殖鱼类,且在水质恶化和盐碱地鱼池发病较多。
  (4)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和网箱,尤其是超量投喂添加了喹乙醇等促生长剂的饲料后,发病率增高,且病情严重。

防控措施应急救治:当鱼类肝胆病发生后,首要措施是减少投料量,甚至停料几天;其次,改喂降低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以缓解肝胆功能受阻;再次,立即兼喂草绿饲料,比如青草、浮萍(浮薸)等。

中草药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以中草药防治效果最好,但前提是在鱼类正常吃料的情况下内服药饵,闭口不吃料时无益,因此,专业精养草鱼的可以在发病季节采用预防性中草药拌料投喂。可用富含板蓝根、车前子、大*、龙胆、姜*、栀子等中草药的肝胆无忧投喂预防。

综合措施:除上述施治方法外,还需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加足水体溶解氧;净化水质使用芽益多;并发烂鳃等细菌性病类的,使用鳃腐康;镜检有寄生虫的,使用本草驱虫等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鱼类肝胆综合症病因分析与防治既要鱼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