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危险因素意指致使个人患病或受伤害的概率加大的任何属性、特征或风险。因此,识别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有效防治疾病的重要基础。
脑卒中不可控危险因素:
①是年龄。大量研究证实,衰老是脑卒中发生及预后不良的最大危险因素。
我国目前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女性67.6岁,男性65.5岁。并且,脑卒中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群发病率大于中年人、而中年人群发病率又大于年轻人;45岁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55岁以后,脑卒中发病率每十年翻一番。
②是性别。研究显示,我国男性群体发病率一般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与脑卒中其他可控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有关。例如,我国成年男性吸烟率为52.9%,远远高于女性2.4%的吸烟率。
③是遗传相关的家族史。如果父母双方直系亲属发生脑卒中或心脏病的年龄小于60岁,即可归为有家族史。研究表明,有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大约可增加30%左右;而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卒中患病风险也会增加,例如心源性脑栓塞的遗传性可达到32.6%。
④与种族有关。与白人相比,一般亚洲人的脑卒中患病风险更大,这可能与不同种族的遗传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差异有直接相关性。
脑卒中十项可控危险因素,
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约有3亿成年人高血压患者,它的人群归因风险高达54%。与缺血性脑卒中相比,高血压患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更高。
②糖尿病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8~6倍,而脑卒中可造成约20%糖尿病患者死亡,并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③血脂异常也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血脂是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的总称。脂类本身不溶于水,它们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后才能以溶解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根据脂蛋白密度差异可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当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也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比较,血浆胆固醇水平对血栓性脑梗死的影响更大。
④房颤、瓣膜性心脏病,心内栓子脱落随血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在年~年的十五年期间,我国人群心房颤动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增长了至少2.5倍。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9.48%,显著高于非房颤者的患病率(2.26%)。
⑤吸烟(包括被动吸烟)也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吸烟人群相比,吸烟人群患病风险可增加近一倍;而戒烟后,患病风险迅速降低;排除其他危险因素后,被动吸烟者卒中患病风险可增加30%左右。
⑥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潜在的血管内皮损伤,也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
⑦不健康饮食是脑卒中公认的危险因素。我国居民食盐平均日摄入量为10.5克,远远超过我国膳食指南建议的人均6克/天的标准。此外,脂肪与糖的摄入过量、而碳水化合物摄入比重下降等,都导致了我国居民的不健康饮食。
⑧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脑卒中的多项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体重/身高的平方(kg/m2):BMI≥28为肥胖,BMI≥24为超重。此外,“腰臀比”(即腰围和臀围比值):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时,表明身体内脏脂肪堆积异常(即腹型肥胖),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⑨体力活动不足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合理的体力活动或锻炼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与缺乏锻炼的人相比,积极锻炼人的脑卒中患病风险可降低25%~30%,这可能与锻炼能降低血压、降低血糖、减轻体重有关。
⑩心理因素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证实,心理压力过大可增加约30%的总体脑卒中风险;抑郁可增加约35%的总体脑卒中风险;与卒中后不伴有抑郁的患者相比,抑郁症患者在1年内的脑卒中复发风险会增加约49%。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90.7%脑卒中与上述十项可控危险因素相关;在中国,这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解释高达94.3%的全部脑卒中,其中包括95.2%缺血性脑卒中和90.7%出血性脑卒中。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早期识别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消除或减少其影响,就可有效预防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