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蒋劲夫女友二度发文晒淤青,宇芽被硬拖出电 [复制链接]

1#

这两天的微博热搜永远都和两个字相关:家暴。

先是papi酱旗下仿妆博主

宇芽YUYAMIKA自曝被前男友虐待式家暴,而昨晚,演员

蒋劲夫在去年沸沸扬扬的家暴风波后,再次被新女友以家暴控诉公众。

现在随意在微博内搜索“家暴”两个字,就会出现下面这么多的相关内容。

说实话,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看到一个人被这样从电梯里硬生生拖拽出去,而拖拽之后她所遭遇的,则是一顿顿拳打脚踢,甚至随时会致命。

电梯拖拽事件后的下一次家暴仅在十天之后,她被打到站不起来,被穿着鞋子的脚踩着脸,甚至能闻到鞋子上的泥土味,她被对方翻来覆去,拳打脚踢。

而知名演员

蒋劲夫则是在去年爆出家暴风波后,昨晚再次被女友

Julieta指控。

“打碎电脑、禁止女友见朋友、剪断银行卡、威胁生命、羞辱亲生父母”,倘若指控属实,那每一项都令人发指。

还有前几天去世的韩国艺人

具荷拉,去年曾经就被爆出曾遭前男友家暴,“被查出子宫出血,身体多处淤青”,去年具荷拉就曾经因此被曝自杀未遂。

而令人觉得黑色幽默的地方是,在这两起家庭暴力登上热搜的前一天,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但也因为话题热度太高,所以太感性的内容就不再多说,不妨从文献资料和一些调研中来聊这个话题,无论你是否处在亲密关系中,都希望你能耐心读完。

家暴的本质是什么?

根据中国青年报《中国2.7亿家庭30%存家暴》调研数据显示,除30%的数据外,家暴致身亡的比例占据妇女自杀原因的60%,他杀原因的40%,而99%的施暴者均是男性。

而WHO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国家中的亲密关系里,女方受到暴力的比例在30%-60%左右。

家暴的本质指的就是亲密关系中的虐待、暴力行为,而这些行为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控制和维系权力。

但不要一说到家暴就想到是头破血流的场景,因为家暴具体划分为:身体暴力、性暴力、情绪暴力、经济暴力以及心理暴力。

所以首先要纠正一个观点,如果当有人向你求助自己遭受家庭暴力时,不要看到对方身上没有红肿淤青就觉得对方在撒谎,因为暴力的形式远不止这一种。

但是很遗憾,虽然暴力形式有所划分,在很多暴力案例中,这五类情况往往不会单独出现。

比如前面提到的仿妆博主

宇芽YUYAMIKA案例,她的丈夫此前有过两段婚姻,而她们也都曾遭受家暴。

第二任妻子在视频中提到他除了身体暴力外,也受到了诋毁和生命威胁,均属于心理暴力。

包括前面蒋劲夫女友对他的控诉里,倘若情况属实,那他也分别施予了身体暴力(手和脚多处淤伤)、情绪心理暴力(羞辱、威胁)以及经济暴力(剪断银行卡)。

很多形形色色的家暴案例曝出时,有人会质疑其是否精神出现障碍,但其实施暴者往往可以控制自我情绪。

比如大多数施暴者不会在公共场合发作,甚至会用一句“回家再收拾你”做警告,而当警察等对施暴行为有管制作用的力量出现时,施暴者会立刻停止暴力。

甚至会为自己狡辩开脱。

同样的,很多施暴者在暴力行为之后,会选择道歉、忏悔,以下跪、痛哭流涕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知错”博取你的同情,但换来的可能是下一次更严重的暴力行为。

因此,要认清家庭暴力的本质目的是通过暴力行为获取亲密关系中的主导权,满足自己的控制权。

而施加暴力的方式远不止一种,同时这些暴力行为并非不受控,反而他们擅于随意支配。

受到家暴后,

为什么不离开?

根据财经网数据显示,我国女性平均遭受35次后才会报警,包括前面两个热搜事件的案例里,女方都是在经历了多次、一年及以上的家暴后才会选择求救。

美国反家暴联盟年的数据也表明,有85%的受虐者无法彻底离开这段亲密关系。

所以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在第一次被家暴时,她们没有选择离开或报警?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可以用来解释双方的这种“受虐不逃离”现象,而它的具体表现如下:

常常会体验到突如其来的威胁和攻击;被“幼龄化”,自己价值高低和行动的可否由施虐方的评价体系来决定;接受和感激施虐方偶然的“小善意”。

更朴素的语言来说就是,受虐者在这段关系中会逐渐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会因畏惧而臣服,而对方在施暴之后的“小善意”会让自己变得丧失独立思维,对对方产生依赖感。

有人会在性行为中进行这种虐待关系,从而获取性快感,但家暴者却将其转移到了日常生活和精神上。

施虐者对对方有掌控能力,ta享受着对这段关系的控制权力,所以会变本加厉。

而受虐者可能在经济、人际交往上逐渐完全被对方掌控,要其挣脱就很难,更何况很多人更担心如果真的奋起反抗,对方真的对自己下*手、威胁父母子女,该怎么办?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此外,受虐者会将对方事后的道歉、悔过无限放大,即:虽然你打了我,但你都对我下跪了,那你一定知错了,我就原谅你吧。甚至他们会觉得这是对爱情的考验,一方面笃信自己的忍让会让关系变得更和睦,另一方面又无限放大对方的悔过,重重因素之下,受虐者就变得难以抽身。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家暴者?

倘若细细拆分,家暴者会有以下的特征:想要控制关系、有暴力倾向、无法管控自我情绪。

而且家暴者往往会在施暴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受虐者是其“成就感”的唯一来源,因此往往极度自卑又自负的人,也会有潜在的家暴倾向。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剧照

所以根据网友们的总结,下面这9大特征的人可能会有家暴隐患,或许无法百分百匹配,但至少它们全都是缺陷和陋习,权且当作自我提升也是一件好事。

1.情绪控制不好,动辄发怒。

2.婚前有暴力倾向,用摔东西、砸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3.在生活中,会经常跟别人起冲突,以暴力为炫耀。

4.身体暴力之前,总先有语言暴力。

5.有自残倾向,如用割腕等行为表明决心和爱意等。

6.有强大的控制欲望,想要对你的一言一行做支配。

7.多疑,对你和异性的正常相处极其排斥。

8.虐待小动物,缺乏同情心。

9.物化女性,对女性喜好评头论足。

除此之外,童年、原生家庭对其内心情绪思维的影响也很大,原生家庭的破碎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这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童年的欺辱、霸凌也会助长施虐心理。

之前在电影《少年的你》中,校园霸凌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霸凌者因为从小便开始尝试对他人进行欺辱和控制,久而久之会在内心享受这种状态,他们会更早开始尝试酒精、性甚至*品等领域。

当其长大成人进入亲密关系,长久的“放肆”会让其延续自己的控制欲,即出现家暴行为。

而被霸凌者在长期的被欺压过程中,倘若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调整,内心也会出现报复性的扭曲心理,即内心的自卑感。

而当成年后,ta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以扭曲暴力行为尝试找回自己的尊严,在施虐的过程中享受久违的发言权、控制欲,从而无法自拔。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男性、性取向少数者

受家暴后的发声更弱

前文无论是哪一段,基本上大家在阅读时都会默认“家暴中,使用暴力的是男性,受害者是女性”,虽然的确这是大概率事件,但至少不能否认也有男性会受到家暴。

社会学教授风笑天曾经于年在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N=)的研究分析中发现,24.9%的女性和22.8%的男性都曾在婚姻中(至少一次)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

但倘若回到现实中,似乎对男性受家暴的事情闻之甚少。

一方面在于,人们普遍认知里的“家暴”一定就是殴打之类,而且男性力气基本都大于女性。

但其实就和前面说的一样,语言、经济管控、性等等往往都可以造成虐待效果。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其次在于,男性真的遭受家暴时,受制于传统的男女性别思维,他自己会不好意思开口。

就算鼓起勇气说起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嘲笑:“你是不是男人啊、大男人怎么还被老婆打、你们男人就是欠收拾”,久而久之,男性变得更沉默。

另外就在于,社会的普遍认知里男性行为属于施暴,女性则不是。

比如此前明星

*和前夫袁巴元的纠纷,大街上拿着刀挥舞,导致男方控诉自己“被砍”、“背上留下了两道长达1厘米的伤痕”。

但彼时大家的评论是:女神、真性情、手起刀落不心软,连民警接到报案后因“未发现有持刀情况”,便按照家庭纠纷轻处理了。

“拿刀砍”、“出现伤痕”,如果事实如此,这绝对属于家庭暴力的范围,但受制于传统思维中对男女性别不同的潜在认知,评论里依旧是叫好声偏多。

比起男性遭受家暴时的无力,同性恋、双性恋者的申诉可能是难上加难。

年,反家庭暴力立法民间倡导工作组发布的中国首份亲密关系暴力的全国网络调查报告《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包括名非异性恋者在内的)名对象的调查,同性恋与双性恋的亲密关系受暴比例分别为“68.3%”与“67.6%”,甚至略高于异性恋群体的“62.7%”。

相比异性恋,他们遭受暴力的比例会更高。

△图自ins

proudchristmas

一方面,社会对他们的不认可会加剧内心的自卑感与负面情绪,施暴者会将公众的不认可转变为对亲密者的控制欲,肆意发泄自己的失望和愤怒。

另一方面,正是这份不认可让他们在向外求助时多了层层阻碍,毕竟连年中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通过表决时,发言人郭林茂直接将同性恋群体排除在外。

“在我国,还不曾发现同性恋之间的暴力事件,因此,新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中共同生活的人员不包括同性恋。”

也正如此,当他们遭受暴力时,施暴者往往可以用“你信不信我和你同学、家里人说你是同性恋”来进行威胁。

这对于国内的同性恋群体而言,很大程度上是致命一击。

△图自ins

lamarcabodyart

遇到家暴该怎么办?

不去聊太细碎的内容,因为不同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的想法都不同。

诸如“第一次被家暴就离开”之类的建议其实很多人都懂,只不过做起来就会犹豫,也可能受到家庭的不同程度阻拦等。

但无论如何,至少要明白一点,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上,包括报警和起诉离婚等。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了解一份文件:《人身保护安全令》。

《人身保护安全令》的内容包括:

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这四条内容,法院可选择一条或多条来对申请人进行保护,第四条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即可。

该保护令的申请和法院的批准发放往往需要三个标准,首先是申请人信息清晰、其次是有具体的请求,就是上面的这四条。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准备好对应的证据。

1.申请人自我相关的文件,如医院诊断书、家暴录音录像等。

2.报警记录、警方问询笔录、警方出具下发的告诫书等。

3.居/村委会等对家暴情况的说明书等拥有第三方佐证的文件。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对家暴行为也有对应的规定,提前做了解,才能做好有备无患。

如果还有更多要说,就是当其他受家暴者人向你倾诉甚至求助时,请你千万不要忽视或冷漠。

如同此刻截止发稿时,蒋劲夫女友二度发文晒出自己身上的淤青伤痕,她说:

“我不会从我的蒋劲夫的控诉中取得任何好处,我不想要钱,我没有把这一件事的消息卖给任何媒体,我只是不想让下一个女生也像我这样受伤。”

倘若不是被逼上绝路,谁愿意将两个人之间的私密事情公诸于众?

所以恳请大家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一起来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